在街角賣豆?jié){油條的小攤上,和經(jīng)營早餐的連鎖店里,都能買到豆腐腦。大碗的內(nèi)脂豆腐,淋上一勺黏黏稠稠的鹵,加一點香菜末和辣椒油,咸香可口,風味不惡。但是,和很多特色名小吃一樣,如今無論在哪里買的豆腐腦,味道都差不多,已經(jīng)失去了“特色”。
我的故鄉(xiāng)地處華北平原,豆腐腦澆咸口的湯,但記憶中的口味很獨特。而且,小時候的豆腐腦并不是早餐標配,而是和賣豆腐的一樣,小販們或敲著梆子,或吆喝著,走村串巷地賣,一般在晌午或傍晚時分,才來到我們這個偏遠的小村子。
那會兒的買賣人嗓門大,腿也快,蹬個二八大杠,不見買主不停車。所以一聽到“賣老豆腐嘍!”的吆喝聲,我就要趕緊抄起家里的大碗往外跑,跑慢了保準追不上。錢倒是不著急帶,把豆腐腦端回家再送錢出去,或者干脆下次再給,也是常有的。
豆腐和湯分裝在兩個密封極好的大鐵桶里,一個扁平的小勺用來盛豆腐,一個極深的、大海碗似的大勺用來盛湯汁。一般是一元錢一份,而一份有多少,不稱也不約,全憑賣家估量,大概就是兩平勺的豆腐加一大勺子的湯。最后,還要加一些零碎作料:香菜末、辣椒油、碎蔥花等。
當然,像我們這些小孩子買主,定要丟開面子,討上兩句“再多來點,多來點”,賣家也不含糊,準會再盛上大半勺子的湯,還要炫耀一番“咱家的湯是秘法熬制的骨頭湯呢”。但豆腐寶貴,是萬萬不肯再添的。所以,當我第一次在北京吃豆腐腦時,那大半碗的豆腐把我下巴都驚掉了,反倒是鹵淋得很少,像不舍得給似的。
后來,我發(fā)現(xiàn)北京豆腐腦的鹵芡勾得很濃,還有黃花菜、木耳、香菇、豆皮等配料,味豐且咸,一點鹵就夠拌一大碗豆腐,食客是就著鹵子吃豆腐。而我老家的豆腐腦澆的是骨頭熬的湯,看上去有些稀薄寡淡,但實際上味更濃。村里顧不上做飯的人們,喜歡買豆腐腦,并不為吃豆腐,而是為了那碗熱湯,好泡烙餅吃。
但是,湯里是萬萬缺不了豆腐的。那一點豆腐才是這碗豆腐腦的靈魂,發(fā)揮著畫龍點睛的作用,極大地增加了湯的細潤口感,也中和了湯的油膩。把一大碗熱氣騰騰的豆腐腦端回家,兩小片豆腐還沉在湯的底部,用筷子一攪,立馬像蛋花一樣散開。碎在湯里的豆腐不會再沉,全部懸浮在湯里,湯也就變得濃稠了。
這時,我們會迫不及待地把烙餅撕碎,一塊一塊地浸在里面,泡一會兒,再夾出來時,那已不是烙餅,而是浸滿濃郁湯汁的山珍海味了。吃一塊餅,滋溜一口湯,當真是滋味無窮。
我問媽媽:“這種豆腐腦,老家還有賣的嗎?”媽媽說:“很久沒見有來賣的了,現(xiàn)在條件好了,誰還喝那個呀,沒滋沒味的?!睆膵寢尩恼Z氣里,我聽出了一點自責。她的潛臺詞是覺得小時候苦了我,以至于連一碗沾點肉味的豆腐腦都讓我記憶猶新。
而在我看來,正是那一碗豆腐腦幸福了我的童年,現(xiàn)在想起來,都讓我直流口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