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一個地道的農(nóng)民家庭,我的母親是一位普通的農(nóng)村婦女,她同她那輩人一樣,沒上過學(xué),不識字,扁擔(dān)倒下來不知是“一”字。但她卻用自身的行動教育了我,影響了我,讓我受用了一輩子。
我們家兄弟姊妹多,生活壓力大,因此,我的父母尤其是母親自然要比別人付出得更多。自我記事起,母親每天都在起早貪黑地忙碌。天剛蒙蒙亮,她早已起床,喂豬、喂雞、洗衣,然后到生產(chǎn)隊里去上工。收工回來,她又忙著摘菜、做飯,有時還要到塘里去挑水。那時候吃水得到離家?guī)装倜走h(yuǎn)的水塘里去挑。一擔(dān)水一百多斤,壓在身材瘦小的母親身上,我真擔(dān)心會把母親壓垮。晚上,當(dāng)孩子們都睡下,母親則一人在堂屋里就著油燈用紡車紡棉線,以換取土布,為一家人做衣裳。從母親的身上,我懂得了什么是“勤勞”。
母親心地善良,與灣里的人相處得非常融洽,一輩子沒和人紅過臉、吵過架,也從沒打罵過兒女。她也從來不說東家長、西家短。夏夜乘涼的時候,灣子里的婆婆媳婦都愿意來我們家玩,與母親嘮嘮家常,說說心里話,她們把我的母親當(dāng)作可信賴的人。從她的身上,我看到了什么叫“善良”。
母親一輩子樂善好施,愿意幫助別人。有人來我們家借東西,只要家里有的,比如篩子、曬席什么的,哪怕是剛買的,母親也毫不吝嗇地借給別人。那時候雞蛋很珍貴,家里來了客人一般要用雞蛋招待,若家里沒有,便會向左鄰右舍去借。每當(dāng)有人來找母親借雞蛋,即使沒有,母親也會到雞窩里去看看,碰巧有便將熱乎乎的雞蛋拿給人家。那時生活貧困,常常有外地人上門討米要飯,母親總是拿一只小瓢從米缸里舀半瓢給人家;碰到我們正在吃飯,母親就從粥鍋里盛來干粥放在乞討人的碗里,端板凳讓別人坐在門口趁熱吃了再走。她不準(zhǔn)我們喊別人“叫花子”,也不準(zhǔn)我們跟在“叫花子”后面看熱鬧。從母親的身上,我明白了什么叫“助人”。
有一件事我記憶深刻。那時常有駐隊的工作隊員來隊里駐隊,一駐就是好長時間,常被安排在農(nóng)民家里吃住。一次,我見母親把堂屋里的農(nóng)具往外搬,問母親要做什么,她說晚上有工作隊的人要來住。我說我們家這么窄,哪里有地方還能讓別人住。因為家里人多,只有三間屋,屋里到處都是擺放的床鋪。母親說,答應(yīng)了人家的事就一定要辦到。她將堂屋的一角騰出來,然后鋪上厚厚的稻草,打好地鋪,讓工作隊的人在我們家住下。從母親的身上,我知道了什么叫“守信”。
母親聰慧賢良、明白事理,卻不是那種能說會道的人,哪怕對自己的兒女也不會說大話、漂亮話。她一生用行動無聲地影響著我們,默默地教育著我們。我的身上流淌著母親的血液,繼承了母親的優(yōu)點?;盍舜蟀胼呑?,一路走來,我勤勤懇懇做事,老老實實做人。母親離開我們12年了,我永遠(yuǎn)感激生我養(yǎng)我、無聲教育我的平凡而偉大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