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最近,由國家圖書館主辦,遼寧省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山東博物館等單位協(xié)辦的“亙古巨制煌煌文脈——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典籍展”在國家圖書館開展。今天(9月19日)的《文化中國行》,我們走進國家圖書館,感受古籍里的風雅志趣和千年文脈中的燦爛文明。
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在國家典籍博物館一層展廳正在展出傳世善本、出土文獻,包括甲骨、簡牘、石刻、善本等。有《易》《書》《詩》《禮》《春秋》影響著中華文明史的“五經”經典文獻,也有最早紀錄我國歷史、古代世界著名的歷史典籍之一的《尚書》,還有《本草綱目》《天工開物》《夢溪筆談》《水經注》《春秋繁露》等影響了中華文明發(fā)展歷程的多種類珍貴典籍。這塊“工典”卜骨,就紀錄這樣的瞬間。
國家圖書館展覽部講解組講解員董鑫介紹,甲骨上記載了這樣一段卜詞,商王詢問最近可有什么災禍,甲骨上記載的是四月甲子工典。“典”字在甲骨文中的寫法是冊型在上,下方是兩只手,代表雙手捧讀典冊之意;工通貢,是祭祀供奉大冊的一種儀式。
《九章算術》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一部數學經典著作。三國時期,數學理論家劉徽為《九章》所做的注本《九章算經》中提出的“割圓術”,科學地求出了圓周率π≈3.1416的結果,稱為“徽率”,奠定了此后千余年中國圓周率計算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
董鑫表示,《九章算術》位列中國算經之首,有近百條公式,樹立了中國古代數學的框架,成為唐代國子監(jiān)算學館的教科書。展柜當中的這一件展品是是南宋時期的刻書,也目前能看到的最早的版本。
從目前能見到《山海經》最早版本——宋淳熙七年池陽郡齋刻本,到《資治通鑒》現存最早、且為存世全者唯一一部宋刻本;從海內外孤本、《楚辭》南宋端平年間刻本,到程偉元、高鶚作序,《紅樓夢》最早的刻本的“程甲本”《紅樓夢》一百二十回;此次展覽共展出珍貴展品54種75冊件,以“民族元典”“軸心時代”“中華一統(tǒng)”“交流互鑒”“文化高峰”五個單元,串起磅礴生長的中華文脈,呈現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
截至目前,國家圖書館與多家古籍收藏單位攜手向社會和公眾新增發(fā)布古籍數字資源7085部/件,這個規(guī)模相當于新發(fā)布了兩套《四庫全書》。全國通過“中華古籍資源庫”等數據庫平臺累計發(fā)布古籍及特藏文獻影像資源達到13.9萬部(件)。其中由國家圖書館建設的“中華古籍資源庫”里的專題資源庫達到26個,發(fā)布古籍影像資源超過10.5萬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