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6件套中國流失文物回歸背后,意大利這樣保護文化遺產
2019-03-28 10:21:00 來源: 人民網“文藝星青年”
  3月23日,中意雙方代表交換關于796件套中國流失文物藝術品返還的證書。這是近20年來最大規(guī)模的中國文物藝術品返還,開創(chuàng)了中意兩國文化遺產合作的新里程。
  這次“回家”的796件套文物時間跨度長達5000年,上至新石器時代,下至明清民國時期,器物種類多樣,保存狀況較為完好,總體價值很高,是中國歷史各時期生產生活場景、精神生活面貌、文明發(fā)展進程的實物見證。
  中意同為文明古國,也是文物大國,都擁有著璀璨的文明、悠久的歷史、眾多的古跡……意大利對文物保護的認真、對遺產保護的創(chuàng)新及挖掘文化資源的經驗做法,值得借鑒。


  世界文化遺產錫拉庫薩。新華社記者 許逆之 攝
  莊重的中世紀教堂,華麗的文藝復興城堡,大氣的拜占庭廣場,唯美的巴洛克噴泉……行走在意大利羅馬、巴里等城市街頭,氣勢恢宏的各類建筑、精美絕倫的壁畫、歷經千年的古跡隨處可見。幾乎每一座意大利城市和村莊,都是一座博物館。
  2萬多個歷史文化中心、4.5萬座城堡和花園、3萬座歷史建筑、2000個考古遺址、3500家公立和私人博物館……意大利擁有豐富的歷史、考古及文化藝術資源??梢哉f,意大利人將保護文化遺產做到了極致。
  制定法律 讓文化遺產保護有法可依
  早在1909年,意大利便頒布法令,對歷史、藝術、建筑作品的保護作了規(guī)范。1948年,意大利將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寫入了憲法。上世紀90年代,意大利成立文化遺產與活動部,下設出土文物、藝術品、古建筑、古圖書等18個保護局,精細分工,各司其職。
  意大利不僅將“保護國家的藝術、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納入國家憲法,還制定了一整套嚴格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法律體系及嚴密完備的規(guī)章制度。
  “具有100年以上歷史的建筑物,未經有關主管機關批準不得拆毀與改建,內部裝修也須經文物部門派人檢查、鑒定和批準;舊市區(qū)除非經特批,原則上不再增加新建筑;古城區(qū)限制車輛進入……”


  意大利威尼斯大運河。新華社記者 程婷婷 攝
  除此之外,意大利還頒布一系列法令政策,促進社會各界對于文化遺產保護的投入。
  1996年意大利通過法律,將社會上發(fā)行的各類彩票收入的千分之八作為國家文物保護專項資金。2000年意大利頒布《資助文化產業(yè)優(yōu)惠法》,規(guī)定企業(yè)投入文化資源產業(yè)的資金一律不計入企業(yè)應繳稅款的收入基數。2004年意大利頒布的《文化遺產與景觀法典》通過取消文化遺產繼承稅、免除文物修復材料增值稅、對文化遺產工程贊助者給以稅收優(yōu)惠等政策,刺激民間資本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投資。
  城市留白 留出文物古跡生存空間
  徜徉在永恒之城羅馬、水城威尼斯和文藝復興之都佛羅倫薩的街頭,氣勢恢宏的各式建筑、精美繁復的雕塑和壁畫,甚至歷經數千年光陰的廢墟、殘垣和斷柱,隨處可見,無不體現了這個古老帝國的光輝歷史。
  為了保護這些古城的歷史風貌不被現代化建設所破壞,政府劃定“歷史中心區(qū)”,區(qū)域內相關建筑的使用、改造、維修、裝修等都有非常明確的操作規(guī)范和禁忌。同時,僅允許極少數車輛進入中心區(qū),減少現代交通給文物古跡帶來的傷害。
  作為首都和國際大都市,羅馬僅擁有兩條半地鐵線,原本計劃2015年竣工的地鐵C線,竣工時間一拖再拖到2025年左右,被稱為歐洲“工期最長、造價最高”的地鐵線路。


  人們在意大利羅馬斗獸場游覽。新華社記者 程婷婷 攝
  耗時耗力的原因,主要是為了保護地下文物。
  同樣,2018年6月下旬,米蘭4號線地鐵地下施工作業(yè)挖掘隧道時,意外發(fā)現古羅馬帝國副帝馬克西米安的陵園,工程即被叫停。
  在意大利,凡是工程建設過程中發(fā)現文物,工程就會立刻停工,交由文物保護部門先行發(fā)掘和搶救,再根據具體情況修改工程圖紙甚至取消工程項目。
  修舊如舊 工匠精神貫穿文物保護
  意大利的“工匠精神”,不僅體現在對文化與歷史的理解與尊重上,同時也體現在對文物修復工藝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上。
  對于文物的修復,意大利摒棄了化妝式的純美學修復和單純追求提高藝術品身價的古玩式修復,使遺跡保留最原始的風貌。采取科學的保護式修復與考古式修復相結合的方法,減輕煙塵廢氣、氣溫濕度對文物的污染。


  意大利龐貝古城中磨盤及面包房遺跡。新華社記者 王慶欽 攝
  羅馬大學建筑歷史和建筑維護學院教授喬萬尼·卡波納拉表示,修復工藝的最高境界是“修舊如舊”。在意大利,文物保護通常以“人為最小干預”為指導思想,尊重文物的“唯一性”。
  此外,在文物保護人才的培養(yǎng)和隊伍建設上,“工匠精神”也貫穿始終。在意大利,文物保護與修復專業(yè)是一個歷史、考古、生物、物理、化學、藝術等相關知識互相交叉、滲透的專業(yè);課時長、門檻高、畢業(yè)率低導致相關人才成為行業(yè)內拼搶的稀缺資源。
  民眾基礎 文化保護與傳承春風化雨
  在意大利,保護文物古跡已經成為一種自覺和社會責任。
  在羅馬、佛羅倫薩及威尼斯等老城,擁擠局促的居民住宅讓人吃驚。這往往是因為外圍或附近有某個歷史文物遺址,立柱不可拆、墻體不可動。


  由于保護嚴格,佛羅倫薩古城區(qū)保存完好,吸引大量游客。人民日報記者 韓碩 攝
  民居前后,一段“老舊”的殘墻,一個“破敗”的門洞屢見不鮮,因內部改造空間有限,導致老房子常年沒有陽光且擁擠不堪。為保存這些老城區(qū),人們甘愿犧牲居住和出行上的便利。這里的人們大多有著感舊懷古的情結。
  自1997年起,意大利在每年5月的最后一周都會舉辦“文化遺產周”活動,向公眾免費開放所有國家級文化和自然遺產,舉辦以歷史和文化為主題的音樂會、研討會等活動,增進公眾對歷史文化知識的了解,提高民眾的藝術修養(yǎng)。
  “我們的意大利”“意大利古宅協(xié)會”“意大利古環(huán)境協(xié)會”“意大利藝術品自愿保護者聯(lián)合會”……各類保護文化自然遺產的民間組織共有數十個。自成立以來,這些民間組織不僅為古舊建筑保護做出了巨大貢獻,還承擔了與國際文化遺產保護組織進行交流和資源共享的工作。


  意大利佛羅倫薩城區(qū)。 新華社記者 程婷婷 攝
  追古溯昔,人類將歲月的文明鑲嵌于磚瓦之間。保護與傳承,被意大利人視為使命。
  ·除了這次的796件套文物之外,這些年輾轉回國的國寶你了解多少?
  12月11日,國家文物局劃撥中國國家博物館青銅“虎鎣(yíng)”入藏儀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流失海外百余年的圓明園青銅“虎鎣”終于重回祖國的懷抱。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不完全統(tǒng)計顯示,全世界47個國家的200多家博物館藏有164萬余件中國文物。而根據中國文物學會的統(tǒng)計, 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約有1000萬件之多……這些觸目驚心的數字刺激著華夏子孫的眼眸。近年來,國家文物局不斷探索促成流失文物回歸的多種途徑,成功促成了30余批次近4000件套流失文物回歸祖國。
  ·國家文物局發(fā)布外國被盜文物數據庫
  為保護人類文化遺產,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70年通過了《關于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呼吁各國采取必要措施打擊和防范文物非法進出口和非法交易行為,加強文化遺產保護領域國際合作。
  建設外國被盜文物數據庫,是為了發(fā)動全社會抵制買賣他國被盜文物的行為。國家文物局表示,這是我國支持打擊文物非法販運國際合作的重要舉措。同時也呼吁社會公眾及文物領域人士,在參與文物流通活動時及時比照參考該數據庫,抵制買賣被盜文物行為。
  【編輯:吳蕾】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