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單田芳:一身青袍說南北,再無先生解下回
2018-09-12 17:15:00 來源: 人民網(wǎng)
  【文藝星青年按】“凡有井水處,皆聽單田芳。”
  9月11日,陪伴了中國人幾十年的評書大師單田芳在北京去世,享年84歲。
  驚堂木一拍,白紙扇一抖:“咱們言歸正傳!” 單田芳這一生,新作加傳統(tǒng)評書總共說過了110部,覆蓋面達到全國530多家電臺,收聽人數(shù)將近7億。人們熟悉他那略帶沙啞的嗓音:“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嘗遍甘苦,說盡情仇。斯人已逝,其作不衰。評書里的俠義江湖,雖然已再無下回分解,但上回的書道一直被數(shù)字記錄,亦被愛他之人永久記憶。


  學藝坎坷
  單田芳1934年12月17日出生于營口市的一個曲藝世家,是中國評書表演藝術家、作家。
  外祖父王福義是闖關東進沈陽最早的竹板書老藝人;母親王香桂是著名的西河大鼓演員;父親單永魁是弦?guī)?;大伯單永生和三叔單永槐分別是西河大鼓和評書演員。
  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長大,他耳濡目染,從小便隨父母奔波演出,十三四歲就已經(jīng)能記住幾部長篇大書。
  1953年,單田芳高中畢業(yè),考上了東北工學院。開學剛一個星期,卻生了場大病,再加上家庭遭遇變故,他不得不退學。1955年進鞍山曲藝團,開始說起了評書。


  1979年5月1日,單田芳重返書壇。1993年,單田芳應北京電視臺之邀錄了80回《七杰小五義》,播出以后反響很好。1994年,他又錄了《百年風云》,此后中央電視臺《曲苑雜壇》欄目請他錄了400集《薛家將》,在全國播出后產(chǎn)生很大影響。
  1995年退休以后,他從鞍山到北京,做起了“北漂”。單田芳家里經(jīng)常賓客盈門,其中不少是來拜師學藝的。
  2009年,單田芳被定為“評書”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傳承人,第二年,他舉行了兩次拜師會,一共收了27個弟子。


  2007年1月26日,單田芳宣布收山,《老店風云》是他的收山之作。2011年,出版了自傳《言歸正傳:單田芳說單田芳》。
  他的代表作品有《三俠五義》《白眉大俠》《三俠劍》《童林傳》《隋唐演義》《亂世梟雄》《水滸外傳》等評書。
  單田芳先生一生鐘情評書事業(yè),2000年罹患胃癌接受手術后,仍毅然繼續(xù)創(chuàng)作并錄制了后續(xù)的20余部電視和廣播評書作品。
  大師,何以成“大師”
  單田芳,在他60多年的藝術生涯中,有錄音的評書就已超過110部。共計12000余集,節(jié)目時間約6000余小時。
  有武俠的、戰(zhàn)爭的、歷史的……演播內容包羅萬象,縱橫古今,總有人模仿,從未被超越。
  據(jù)說每天有超過1億人在聽他所講述的傳奇,這其中,包括了30后到90后的幾代中國人。不少年輕人,是在家里長輩的影響下,聽著單田芳的評書長大的。
  大師,何以成“大師”?


  多年來,單田芳始終保持著這樣的作息習慣:早上4點多起床,點上一支煙,沏一杯茶,就開始備課。今天要從哪兒講到哪兒,頭怎么開,尾怎么收。10點左右就錄完兩三段書。
  下午,再開始準備第二天的書。周而復始,一萬多集的評書就是這么說出來的。而所有這一切,都是由他一個人完成的,別人根本幫不了他。單先生說:“我早就想出去旅游了,就是沒時間?!?br>


  他講評書的方式是,先確定一個題材,然后收集資料,傳統(tǒng)評書比較好辦,因為本子是流傳下來的,只要稍加整理即可。而新評書則要花些時間,比如,他在錄制《亂世梟雄張作霖》時,就花費了很多精力。
  “你看表面上,說書人好像很容易,談笑風生。其實我們準備的時候是煞費苦心,說書要求有強記的能力,必須得記住,不能照本宣科,拿著書念。這種記憶力都是多年習慣,忘不了?!?br>


  單田芳先生博采眾長,勇于創(chuàng)新,探索前人不敢涉足的評書題材,形成了獨特的“單式風格”。
  在眾多評書表演藝術家里,單田芳以大眾化語言的鮮明特色贏得了觀眾的喜愛。他口中的故事婉轉驚險,又尋??捎H,閱盡人間苦樂。
  他的聲音特別,評書講的精彩,在說評書的技巧上也有著自己長處,幽默風趣的同時引人入勝。
  “從《三國》、《隋唐》、《大明英烈》,一直說到紅色經(jīng)典,書里有這么多英雄,生活中真正的英雄是什么樣?這一輩子下來,我崇拜的是見義勇為拔刀相助,扶困濟危雪中送炭,別人做不到的事情你做到了,你就是英雄?!?br>  單老不能大碗喝酒,但他與他評書中的大俠無異。
  他曾說,“評書不僅是我的職業(yè),也是我生命的一部分”。一生嘗遍甘苦,書中說盡情仇。他把書里的故事講給千家萬戶,把英雄的模樣描繪給蕓蕓眾生,正義、勇敢、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精神抖擻、絕不怕輸?shù)臅r代精神。
  評書講的是倫理道德,是故事也是人生的經(jīng)驗。幾十年來,單田芳把他的經(jīng)歷也都融入到每一段書里去了。
  這是一個說評書者的職業(yè)素養(yǎng),更是一名藝術家對藝術的尊重,對文化的敬畏。
  “人的一生是非常難的。所以,我就總結了一句話:人生在世難難難,苦辣酸甜麻澀咸,起早貪黑為張嘴,爭名奪利不停閑。”話音落處,仿佛又聽到那一句熟悉的“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他人印象


  左起:劉蘭芳、袁闊成、田連元、單田芳
  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劉蘭芳
  她回憶起與單田芳交往點滴:“我與單田芳先生相識六十年,在鞍山曲藝團一起工作三十多年。幾十年來風風雨雨,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單田芳先生藝術精湛、工作勤奮,他把畢生的心血全用在了評書藝術上,創(chuàng)作播出了一百余部評書作品,對評書藝術做出了卓越貢獻,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北京評書的傳承人,他的去世,是評書界的損失。單田芳先生千古!”
  著名文學評論家孫郁
  他曾評論單田芳的評書是“通俗而不庸俗,廣博而不淺薄,有時蒼涼、悲苦,但善意綿綿,如日光流瀉,有大愛的噴吐”。并表示,“單田芳不僅有縷縷古風,亦帶謠俗之味,以及歷代的經(jīng)驗之趣。這些都非舊的說書人所有,他在一個走向現(xiàn)代社會的今天,把握了一種藝術的氣脈,那個已經(jīng)消失的文化之光,于此又閃動起來?!?br>  中國曲協(xié)主席姜昆
  “單先生堪稱評書大家,他的藝術造詣給我們生活帶來了愉悅、快樂、知識與智慧。他用語言塑造的藝術形象將永遠成為曲藝藝術的瑰寶。單先生千古。”
  文化學者于丹
  “誰能像他一樣,風靡全國幾十年?單先生的聲音辨識度太高了,滄桑,渾厚。他一張嘴,那就是沙場,就是江湖,所有的歷史演義風云變幻,都在他一個人的聲音里。單先生留下的那些作品,將永遠成為幾代中國人的集體文化回憶?!?br>  青年京劇演員王珮瑜
  “曾有幸在十年前與單田芳先生同臺合作‘墨殼原態(tài)’《烏盆記》,先生的音容笑貌猶在眼前。單田芳先生千古。”
  愿先生一路走好!
  編輯:謝源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