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的信任,定義中國電影的未來
2018-08-29 17:38:00 來源: 文匯報


  ◆ 《一出好戲》是演員跨界做導演的“潮流”里為數(shù)不多的合格作品。


  ◆ 《快把我哥帶走》打破了大投入、大明星、大制作的“高概念片”才適配暑期檔的成見。


  ◆ 《西虹市首富》雖有不少瑕疵,但因為主動對接觀眾,最終成為了“爆款”。


  《動物世界》讓觀眾和業(yè)界看到了中國電影工業(yè)化道路的可貴嘗試。
  ■2011年暑期檔票房37億元,銀幕數(shù)9600塊;如今國內的銀幕數(shù)量已過5.6萬元,檔期預估在180億元左右。專家指出,在 “銀幕增長” “人口紅利”帶動市場發(fā)展的飽和臨界點到來前,有一系列問題越來越迫近——未來,中國電影銀幕的飽和數(shù)是多少?中國市場所能享受的 “人口紅利”臨界點在哪兒?如果說憑基礎建設來拉動市場只能稱作 “粗放式發(fā)展”的話,那么中國電影“高質量發(fā)展”的下一步應該怎樣邁?
  沒有《戰(zhàn)狼2》那樣單片突破56億元的票房“怪獸”,卻有30億元、20億元體量級的熱門大片各一,另有三片躋身 “10億元俱樂部”,六片邁過五億元門檻——如果電影市場也有體型,那么2018年暑期檔有著健康意義上的標準身材。
  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8月25日,今年暑期檔票房達164.31億元,提前六天打破了2017年同期163.2億元的票房紀錄,并創(chuàng)中國影史暑期檔票房新高。加之最后幾天的增量,業(yè)內預估檔期數(shù)據(jù)將定格在180億元左右。
  “撥開數(shù)字表層,我們看到了一個發(fā)展更均衡的市場,而均衡無疑是走向成熟和穩(wěn)定的標志之一?!奔磳⑦^去的夏天,中國電影家協(xié)會秘書長饒曙光關注到了不少亮點,但也反復打量觀影人次、單銀幕產出等指標的不足。對于中國電影的未來,他態(tài)度鮮明:“我們需要在‘銀幕增長’‘人口紅利’帶動市場發(fā)展的飽和臨界點到來前,以高質量作品激發(fā)觀眾的新需求。一言蔽之,觀眾對國產片的信任度有多高,中國電影市場的發(fā)展空間就有多大?!?br>  從一家獨大到普惠市場,“標準身材”的煉成在乎“三多三少”
  “不再一家獨大”,所有暑期檔盤點里言之必及。一個能惠及更多影片及公司的普惠市場的雛形,受到專家點贊。他們?yōu)槠栈菔袌龌蛟弧皹藴噬聿摹钡臒挸蓺w納出了“三多三少”——長線口碑多了,“先聲奪人”少了;真創(chuàng)作多了,“人造檔期”少了;國產片主動對接觀眾多了,一味指望“保護”少了。
  昨天是《一出好戲》上映第19天,在這個普通工作日,該片獲單日票房900萬元,總成績破13億元。一部稱不上“爆款”的作品能拿下第三周票房,細水長流的意義絕不亞于上映五天斬獲5.8億元的好萊塢出品 《蟻人2》。今夏,能走出長線口碑的中國電影不在少數(shù)?!段也皇撬幧瘛泛汀段骱缡惺赘弧纷圆淮裕秳游锸澜纭芬苍谏嫌硟芍芎笠廊慌噬狭藛稳涨f元大關。相比之下,迷信預售、仰仗情懷營銷、過分強調先聲奪人的影片,頂多能“打”兩天半,典型案例《愛情公寓》《歐洲攻略》《新烏龍院之笑鬧江湖》。
  姜文的《邪不壓正》、徐克的《狄仁杰之四大天王》,僅從票房看,兩部名導新作難孚期待。但影評人兩極化的爭議恰能佐證,“屋頂上的姜文”“狄仁杰宇宙里的徐克”都真正行走在了作者電影的路上,也許更久的時間會給出更全面公允的評判。值得好評的還有《巨齒鯊》《快把我哥帶走》,前者摘掉了中外合拍片“拼貼中國明星”的簡單粗暴標簽,憑質感贏得超十億元票房;后者沖破了“暑期適配高概念電影”的成見,以中小成本、無大明星的姿態(tài),在大片堆里涌出汩汩清流?!罢鎰?chuàng)作”開道,“人造檔期”退場。市場專家陳昌業(yè)注意到,“七夕檔”毫無存在感的背后,是“逢節(jié)日即檔期”的功利式創(chuàng)作暫時消隱。
  當然,整個暑期的最大贏家非《我不是藥神》莫屬。在許多專家學者看來,現(xiàn)實主義、接“地氣”的電影,永遠是國產片的剛需。能與觀眾的心聲、疾苦對話,如此互動空間,遠比一頂“國產片保護傘”更持久有效。
  在銀幕數(shù)超過8萬塊之前,中國電影還得從品質上苦練內功
  整個暑期檔國產影片的市場份額將在下月初出爐。但據(jù)中國電影發(fā)行放映學會的數(shù)據(jù),截至7月底,2018年國產影片的市場份額占到了66%左右。
  國產片占大半份額,原因無非此消彼長。那一邊是好萊塢多年來徘徊不前,同質化影片反復轟炸視覺,對中國觀眾的殺傷力不斷減弱;這一廂則是國產片的類型拓展、質量提升、新力量不斷涌現(xiàn)。僅以暑期檔為例,《摩天營救》《蟻人2》以及8月壓線上映的《碟中諜6》無不是好萊塢自我效仿的N代產品,而大銀幕上的中國出品則經由現(xiàn)實、工業(yè)、喜劇、青春、荒誕寓言、人物紀實等多條道路闖蕩江湖。
  “66%是個放到世界范圍內都值得驕傲的數(shù)據(jù)?!别埵锕庠u價,但他隨即話鋒一轉,“中國電影自己絕不能驕傲?!币驗椴豢珊鲆暤氖?,這些年可觀的市場增量很大程度是在享受“銀幕增長”與“人口紅利”這兩封大紅包。用2011年同期數(shù)據(jù)作對比:七年前的暑期檔票房37億元,彼時的銀幕數(shù)9600塊;如今,國內的銀幕數(shù)量已過5.6萬塊,檔期預估在180億元左右。一道簡單數(shù)學題可證,票房的長速并未與銀幕增速相匹配。
  當暑期檔在觀影人次、單銀幕產出等指標上尚缺理想數(shù)據(jù),有些問題越來越迫近并且不得不問:未來,中國電影銀幕的飽和數(shù)是多少?中國市場所能享受的“人口紅利”臨界點在哪兒?如果說憑基礎建設來拉動市場只能稱作“粗放式發(fā)展”的話,那么中國電影“高質量發(fā)展”的下一步應該怎樣邁?
  或許,八萬塊銀幕就是臨界點。在那之前,中國電影在品質上“苦練內功”,強化供給側改革等勢在必行。對此,饒曙光的理想是——“每位觀眾走出電影院時,對國產片的信任度和美譽度都在提升;國產電影滿足觀眾需求的同時,還能因這一次的滿足而激發(fā)出新的需求?!保ㄊ紫浾?王彥)
  【編輯:吳蕾】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