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書少,你不要騙我!骨頭湯難道不補鈣?
劉女士去年10月生下孩子,一直堅持母乳喂養(yǎng)。
前幾天抱著孩子下床時突然腿軟,左手下意識地撐住床沿,竟然導致橈骨骨折。經醫(yī)院檢查,是由于嚴重缺鈣導致的骨質疏松。
“我母乳喂養(yǎng)近一年,沒有吃過鈣片和牛奶,補鈣全靠每周喝骨頭湯。”劉女士表示,懷孕后期出現(xiàn)了小腿抽筋等缺鈣癥狀,從那時起,父母每周都給自己熬骨頭湯,喝了一年多的骨頭湯,怎么還會嚴重缺鈣呢?
中南醫(yī)院骨科主任醫(yī)師蔡林表示,給孩子哺乳會消耗母親體內大量的鈣。乳汁分泌量越多,鈣的需求量就越大,哺乳期的女性若沒有及時補充足量的鈣,就會導致腿腳抽筋、骨質疏松等癥狀,甚至影響嬰兒體格生長和神經系統(tǒng)地發(fā)育。
“骨頭湯里的鈣含量其實并不多,而且不是人體容易吸收的活性鈣,所以喝骨頭湯根本起不到補鈣的效果。”
醫(yī)生提醒,哺乳期女性最好根據醫(yī)囑,通過服用鈣片、維生素D等方式科學補鈣,隨著嬰兒地成長逐步調整鈣片的攝入量,并通過多喝牛奶、常到戶外曬太陽等方式,促進骨密度恢復,增強骨硬度。
“吃什么補什么,喝骨頭湯補鈣”,但事實并非如此。骨頭中的鈣能溶解在湯里的量很低,10千克排骨熬成豬骨湯中的鈣量還不足150毫克。曾經有人檢測過,一碗骨頭湯大約含有2—3毫克鈣。按成人每日需要800毫克鈣計算,估計需要300—400碗骨頭湯才可以滿足人體鈣的需要。
俗話說,“吃肉不如喝湯”,人們由此而誤認為肉的精華都跑到肉湯里去了,湯的營養(yǎng)比肉好。其實,湯的鮮味,是因為經水煮后肉類中的一些含氮浸出物溶于湯內,但食物中的大部分蛋白質仍呈凝固狀態(tài)留在肉里,而非溶于水中。煲兩個小時以上的湯中,蛋白質含量也僅為肉中的 5%左右,還有95%的營養(yǎng)成分留在“肉渣”中。因此,只喝湯不吃肉,只是滿足了口感而已,而大量的營養(yǎng)成分還是在肉渣里。
“湯越靚,營養(yǎng)越高”,其實并非如此。豬骨、雞肉、鴨肉等肉類食品經水煮后,能釋放出肌肽、嘌呤堿和氨基酸等物質,這些總稱為“含氮浸出物”。很顯然,越美味的湯,含氮浸出物越多,包括“嘌呤”等就越多,而長期攝入過多的“嘌呤”可導致高尿酸血癥,后者是引起痛風病的罪魁禍首。
并非人人都能喝這些美味的老湯,像痛風病人、糖尿病患者,因為嘌呤等含氮浸出物都要經過肝臟的加工而變成尿酸經腎臟排出體外,因而過多的“嘌呤”加重肝和腎臟的負擔。湯的鮮美還與湯中浸出的油脂和糖分有關,這些都不利于糖尿病病情控制。
一般人認為湯煲得越久越夠火候,營養(yǎng)也越好。所以煲湯往往一煲就幾個小時。其實,經過長時間的煲煮,許多營養(yǎng)素還遭到破壞,煲的時間越長,蛋白質變性越厲害,維生素被破壞得越多,因此這樣的湯僅含有極少量的蛋白質溶出物、糖分和礦物質,只能說比白開水多一點點營養(yǎng)。因此,煲湯時間不宜過長。一般以兩小時以內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