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潮流推動雜糧身份變遷——雜糧地位節(jié)節(jié)高
2017-07-22 10:38:00 來源:經濟日報
五谷雜糧吸取雨露陽光,滋養(yǎng)了世世代代的華夏子女。消費潮流的變化推動著雜糧命運的變遷,到如今,雜糧被加工、包裝成眾多消費者的“奢侈品”。
從充饑走向養(yǎng)生
今年剛剛退休的湖南長沙市民黃少華很注重養(yǎng)生。根據中醫(yī)學“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的原則,他認為一年四季的進補十分必要,其中五谷雜糧則是他滋身養(yǎng)性的主要秘訣。“市面上的食品添加劑多,保健品也不敢亂吃,最安全保險的還是自然生長的五谷雜糧。”
五谷雜糧這一說法有相當久遠的歷史,始現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論語·微子》有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其中雜糧主要指除水稻、小麥、玉米、大豆和薯類這五大作物以外的高粱、蕎麥、燕麥、薏仁、綠豆、黑豆等。晚清吳趼人的著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中提及雜糧時有曰:“原來鄉(xiāng)下人苦得很,種出稻子都賣了,自己只吃些雜糧。”薛福成在《應詔陳言疏》里寫道:“八旗兵丁,不慣米食,往往由牛錄章京領米易錢,折給兵丁,買雜糧充食。”由此可見,雜糧是底層百姓的碗中物,上不了臺面。
即使到了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雜糧依舊只是作為主食以外的充饑物而存在。北京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營養(yǎng)與食品衛(wèi)生系教授馬冠生說,當時天災人禍、糧食匱乏,城鎮(zhèn)居民的糧食供給是定人定量,南方地區(qū)主要供應大米,北方主要是小麥面粉,也就是所說的細糧。細糧不足時,搭配著供應一些其他糧食,如小米、高粱、燕麥等,還有各種豆類,稱為粗糧,也就是雜糧。“雜糧又稱粗糧,這種叫法是有道理的,因為細糧需要細加工,粗糧僅需要簡單加工或者不用加工就可以食用。”
面相磕磣,口感滯重,雜糧雖然“粗鄙”,難以端上富貴人家的餐桌,但對養(yǎng)生卻大有裨益?!饵S帝內經》一書中就提出了“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隨著現代醫(yī)學的流行,更是細分出各種雜糧富含的營養(yǎng)元素及對人體有益的各種功效:比如燕麥富含蛋白質,豆類富含優(yōu)質蛋白,薯類含胡蘿卜素和維生素C;小米能養(yǎng)腎胃,薏仁健脾補肺,蕎麥清熱解毒等等。此外,像小黑豆等雜糧還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偟膩碚f,雜糧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能改善腸道、調節(jié)血脂,甚至幫助減肥。
品種多,功效全,一旦貼上“養(yǎng)生”的標簽,不僅昔日里的“小米粥、黃窩頭”逐漸成為百姓養(yǎng)生的首選,而且千姿百態(tài)的雜糧食品被搬進超市,品牌不一的雜糧專賣店也出現在城市的街頭巷尾。
從小眾走向大眾
在位于北京市西城區(qū)粉房琉璃街的大和恒糧店內,綠豆、薏仁、黑米等雜糧成簍散裝一字排開,供客戶選擇。410克的紅豆被裝成一小袋,售價11.7元,印有商標和圖文,精美、體面,既可自食,也能送禮。
大和恒糧店是北京的老字號,開業(yè)于1919年,已有近百年歷史。據說,當年許多商家和住戶都吃大和恒的糧食,要是聽到大和恒來了獅子牌白面粉,一傳十,十傳百,一會兒門前就排起長龍,維持秩序的人用粉筆在排隊人衣服上寫上號碼。從前賣白面,也搭配著賣各種雜糧,現在雜糧已有凌駕于主糧之上的趨勢。“前些年大米、面粉是銷售主體,近幾年,原本不起眼的雜糧異軍突起,綠豆、紅豆、小米賣得最好,燕麥、蕎麥等銷售也不錯。”糧店售貨員溫勇說,前來選購雜糧的消費者,挑品種,也挑包裝,很多人購買是為了送禮。精包裝、禮盒包裝的雜糧占據了糧店一整面墻。
購買群體也在變化,年輕人正慢慢成為雜糧消費的主要群體。“和中老年人相比,他們更有目的性,知道什么季節(jié)該買什么雜糧,哪幾種雜糧搭配食用更好,夏天青睞用綠豆清熱去火,冬天就拿白豆暖胃補腎。”溫勇笑言,常年和顧客打交道,自己也快成了雜糧養(yǎng)生專家。
除了有針對性地選擇雜糧品種,年輕人還注重雜糧品質的好壞。“90后”王曉卿在北京一家互聯網公司上班,平時工作繁忙,加班加點是常事,久而久之有點內分泌失調,醫(yī)生建議她多吃黑米紫米,補氣益血,因此她養(yǎng)成了吃雜糧的習慣。如今,王曉卿是看雜糧成色來選購品種。“如果買包裝就看產地,稱散裝就問來源,我比較認同產自東北的黃豆、山西的小米、新疆的鷹嘴豆和云南的苦蕎米。同時,還要看看是不是有機的,吃雜糧就是圖健康嘛。”王曉卿說。
馬冠生將雜糧消費的一系列變化,歸結為隨著經濟發(fā)展和消費者收入的提高,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飲食觀念也在潛移默化地發(fā)生著變化。以往只管吃飽、吃好,如今消費者想要從雜糧中獲得更多營養(yǎng),希望吃到更加天然的、綠色的食品,這種需求也帶來了雜糧市場的增長,促進了雜糧產品的細分,雜糧從散裝走向包裝,從粗加工走向精深加工。
從“粗鄙”走向精致
“我們那個年代出生的人,小時候都有過吃玉米面、高粱面窩頭的經歷,雜糧吃起來的口感確實不如細糧,甚至有點難以下咽。”回想起記憶中的雜糧,黃少華打趣說,那種滋味至今“難以忘懷”。
時至今日,隨著消費者開始講究合理膳食,追求健康養(yǎng)生,雜糧一改往昔的不修邊幅,也喬裝打扮起來。在北京城區(qū)多家超市里,常常可見賣雜糧餅或窩窩頭的專柜,售賣的雜糧食品形狀各不相同,口味多種多樣,有的論個賣,有的按斤稱,每個售價在一元到五元錢不等。
據北京西城區(qū)廣安門外大街華聯超市里做雜糧面點的李師傅介紹,按照傳統(tǒng)工藝做出來的雜糧食品,賣相不美,口感粗糙,難以被吃慣細糧的人接受。為此,他在雜糧食品的口感、外形上花費心思,改變各種用料的搭配比例,做出小豬、玫瑰花等不同造型,“小孩子看著都嘴饞”。
把紫薯做成饅頭,蕎麥拌成涼粉,燕麥熬成粥,雜糧改頭換面,銷售者想盡各種辦法將雜糧食品送進老百姓的口中。在雜糧加工上,一些企業(yè)走到了更前面。比如,五谷磨房的雜糧養(yǎng)生粉,燕之坊的營養(yǎng)膳食及維維集團推出的紅豆豆奶、谷動燕麥等谷物飲料。
“目前在國內市場,雜糧加工主要以簡單包裝的初加工和把雜糧磨成粉,再以面粉為主要原料生產各種面食制品的深加工為主,把雜糧做成飲品、保健產品和方便食品的精深加工還是太少,這將成為今后雜糧加工的方向。”鄭州萬家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從事雜糧制品研發(fā)、加工和銷售的企業(yè),總經理張子成說,隨著消費者健康理念的變化,未來的雜糧消費將會不斷增加,市場空間會逐步擴大,雜糧食品也會隨之更加多元與精致。
雜糧加工的與時俱進,給予了消費者更多選擇空間。“但是說雜糧好,并不是意味著就要拿雜糧當主食吃,正確的吃法應該是綜合考慮年齡和健康狀況,合理控制食量,與玉米、稻谷相互搭配,粗細結合,才能做到真正的營養(yǎng)均衡。”馬冠生說。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