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科研大門,打破心中的“科研圍城”
2018-04-27 14:34:00 來源:人民網(wǎng)

原標題:打破心中的“科研圍墻”(科技雜談)

“單打獨斗”式的科研既難以適應時代要求,也不利于科研人員自身成長,應當多一些合作共享的意識,形成開門搞科研的文化。

最近,我國首次出臺《科學數(shù)據(jù)管理辦法》,意在大力推進科學數(shù)據(jù)資源的開放共享。此舉一出,得到科技界廣泛好評。

之所以要在國家層面來推進“開放共享”,是因為長期以來一些科研院所、高校和相關部門等掌握的科學數(shù)據(jù)大多實行封閉管理、不對外開放,導致很多有價值的數(shù)據(jù)資源難以讓科技界同行共享。這在很大程度上浪費了科研資源,不利于科技創(chuàng)新的較快推進。

科學數(shù)據(jù)資源的“孤島”現(xiàn)象,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科技界多少存在著“寧愿單打獨斗、不愿開門合作”的現(xiàn)象,科研領域的合作意識還不夠強,合作氛圍還不夠濃,團隊文化亟待完善。

為什么一些科研人員更青睞“單打獨斗”?首先,在傳統(tǒng)的科研文化中,科研人員往往被要求追求科研的獨立性,要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鮮明的個人標簽。筆者就曾聽說過這樣一件事情:一個植物學科研團隊的項目原本進展得很順利,卻因為幾位骨干人才中途退出而延后了很多年。這幾位骨干人才“自立門戶”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能“走自己的路”,以免讓大家覺得自己“只是在執(zhí)行團隊領銜科學家的想法”。

不夠合理的評價機制,也是造成一些科研人員不愿合作的一個原因。當前在對科研人員的考核上,往往以發(fā)表論文和爭取課題項目為導向,比較看重“第一作者”和“項目牽頭人”,署名在后面的往往不太被重視,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一些科研人員愿當“第一”、不愿當“第二”。而在團隊合作特別是多個研究團隊的合作中,“第一”只有一個。這樣一來,一些科研人員在面對合作邀約時往往會有“最后只是掛個名,耽誤時間還不少,對我沒啥好處”的想法,不愿意參與合作。

今天,隨著現(xiàn)代科學的深度、廣度和復雜程度不斷增加,出現(xiàn)了學科間不斷交叉融合的發(fā)展趨勢。這一趨勢對團隊合作攻關提出了更多的需求,“單打獨斗”式的科研既難以適應時代要求,也不利于科研人員自身成長。比如,基因學不再只是研究單個基因,而是發(fā)展到了組學等宏觀層面,要求全面系統(tǒng)地看問題,靠單個人的研究力量幾乎難以進行;再如,材料學研究已經(jīng)涉及化學、物理、生物等多個學科,要求各領域的專家相互合作、優(yōu)勢互補、攜手攻關。

  量子通信、載人航天等重大成果和突破,都充分證明了團隊合作對于科技創(chuàng)新的重要意義。要加快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科研人員就應打破心中的“科研圍墻”,多一些合作共享的意識,形成開門搞科研的文化;相關部門也應建立健全鼓勵科研人員合作攻關的長效機制?!度嗣袢請?》( 2018年04月27日 18 版)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