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廈門華夏學院一名大二女生因陷“校園貸”,在泉州一賓館自殺。據報道,該女生卷入的校園貸至少有5個,僅在“今借到”平臺就累計借入57萬多,累計筆數257筆,當前欠款5萬余元。其家人曾多次幫她還錢,期間收到過“催款裸照”。
這已經不是第一個死在“校園貸”亂象之中的大學生了。非法“校園貸”問題,已不僅僅是“謀財”,在這幾起社會事件中,它更已間接地“害命”。
早在去年3月,河南牧業(yè)經濟學院大二學生鄭旭,因迷戀足彩,輸光生活費后開始通過網絡借貸買彩,繼而冒用或請求同學幫忙借貸,欠下60多萬元巨債,無力償還,跳樓自殺。
而早在多年前,非法“校園貸”引發(fā)的社會問題,就已見諸報端。為何仍會有年輕的生命,用血的代價一再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