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的社會經濟發(fā)展已經取得驕人成績,并開始在國際舞臺上越來越多的領域發(fā)揮主導作用。在公益慈善領域,中國也正從國際援助接收者邁向國際資助提供者。然而,相比其它方面,中國公益慈善領域在國際上的聲音還很弱,還不能平等參與制定相關游戲規(guī)則,更談不上主導規(guī)則的制定。
缺乏民間公益力量的參與是我國國際拓展的軟肋
在國際民間公益機構中,你會看到不少印度、巴基斯坦、菲律賓、尼泊爾等國籍的員工和高管,但卻很少見到中國人。由于缺乏直接的聲音,這些組織對中國的了解基本上依賴于一些西方媒體報道。而這些報道往往從西方的視角,體現(xiàn)西方的價值理念,難言客觀公正,有時甚至充斥著虛假和過失的內容。這些機構正是基于這樣的信息形成對中國的映像并做出對中國的判斷,其結果往往是負面的。
與此同時,中國政府和企業(yè)的很多海外項目,往往通過了當?shù)卣呐鷾屎驼J可,卻由于當?shù)孛耖g力量的阻擾而無法開展。有的即便勉強開展了,也沒能獲得當?shù)孛耖g的好評。最終弄得“出力不討好”,甚至給中國留下了負面影響。所謂的“新殖民主義”、“環(huán)境破壞”、“忽視當?shù)貑T工權利” 等等指責正是上述現(xiàn)象的結果。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這些項目的管理者套用在中國的行事思維和模式,認為獲得了政府支持就能搞定一切,導致對當?shù)孛耖g力量的忽視;另一方面是項目的管理者缺乏專業(yè)的發(fā)展理念和多元文化的視角,導致環(huán)境、勞工權利、和文化等問題沒有獲得足夠重視。當這種認識和做事方式應用到民間力量比較強大的環(huán)境時,上述問題就會出現(xiàn)。近年來,不少海外項目的管理者也注意到了這些情況,也開始注重搞好與當?shù)孛耖g社會的關系。然而,由于缺乏與民間社會打交道的理念和技能,結果往往收效甚微。
上述兩方面的困境正是我國民間公益力量沒有被充分調動起來參與國際拓展的結果。而在此方面,一些國家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
如何發(fā)揮民間公益組織在提升中國國際軟實力方面作用
2016年,中國武術文化產業(yè)基金設立并簽約,專用于比賽與在國內外弘揚武術文化,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影響。吸引了不少外國人來中國學習武術。(圖來源參考消息)?
1. 認識上要重視,機制上要成型,資源上要給予保障
當年參與雙邊國際援華項目時,發(fā)現(xiàn)一種普遍現(xiàn)象。那就是援助國的援助資金通常分為兩塊。一塊直接通過中國相關政府部門負責實施;另一塊則通過招投標方式,由援助國的民間組織來華實施。這樣做的好處是,適合政府部門操作的項目由政府部門來做,不僅方便項目實施,還有利于搞好與受援國政府部門的關系。而民間組織參與進來,不僅使適合民間組織實施的項目得到順利實施,還加強了援助國民間組織的力量,改善了援助國政府與民間組織的關系,并有利于獲得受援國民間力量的認可??芍^是“一石多鳥”。
與此同時,一些在華跨國公司,特別是經營內容容易造成環(huán)境污染的公司,往往設有專門的部門,并從當?shù)卣衅笇I(yè)的社工和發(fā)展工作者或與當?shù)孛耖g公益組織合作在相鄰社區(qū)開展一些公益項目。這些工作緩解了與當?shù)厣鐓^(qū)的沖突和矛盾,為機構的業(yè)務開展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氛圍和影響。
上述兩個例子都說明了決策者對民間公益組織的作用要有足夠的認識和重視,在此基礎上才會在頂層設計中有效納入民間公益力量,形成機制,并在資源上給與保障。
2. 政府要大力支持中國公民加入國際公益機構
目前已有不少中國公民在聯(lián)合國機構和國際民間組織駐華辦事處從事高管工作。然而中國公民在這些機構的國際總部擔任高管職務的現(xiàn)象仍然非常罕見。這種現(xiàn)象導致中國的聲音在這些機構的頂層決策中不能得到反應。
要改變上述現(xiàn)象。首先:政府要利用在聯(lián)合國的影響力和第二大繳費國的有利地位,為中國公民在聯(lián)合國各類機構中爭取更多的職位。并鼓勵和支持更多的中國公民進入聯(lián)合國系統(tǒng)任職。其次,在對外國際援助項目中,要安排國內民間公益力量參與,并為中國公民在國際民間合作伙伴中爭取更多的空間。另外,對于在國際機構駐華辦事處工作的中國公民,要將其看作是資源與機會,從而加強對這些人員的支持。
3. 中國公益組織需要加強與國際接軌
2009年10月,中國扶貧基金會時任副會長何道峰與蘇丹副總統(tǒng)、比爾特瓦蘇組織主席塔哈夫人簽署合作備忘錄。(圖來源中國慈善家)
如果說中國加入WTO促進了中國與國際社會在商貿方面的接軌,大大提升了中國政府和企業(yè)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力,中國本土公益組織就應該積極主動與國際接軌。只有這樣,中國的公益組織才能“走出去”,中國公益組織在國際公益舞臺上也才能有效發(fā)出自己的聲音。為此:
1)中國公益組織需要提升自己的發(fā)展能力和執(zhí)行力
由于歷史原因,中國現(xiàn)代公益經驗與能力沉淀有限。這樣的結果造成當慈善法頒布與實 施后大量公益組織涌現(xiàn)時,行業(yè)不能提供有效的能力資源配套。導致目前大部分公益組織無論在 機構內部管理還是項目執(zhí)行力方面都仍然處于初級階段,距國際專業(yè)水平相差甚遠。在這種情 況下,中國公益組織要走出去,要在國際舞臺上折服國際同行是很困難的。
因此, “打鐵要靠本身硬”,中國公益組織需要練就一身過硬的本領,在國際舞臺上才會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在提升自己與國際接軌的能力方面,經歷了若干年沉淀的國際公益機構是很好的資源。
目前在華工作的不少大型國際公益組織都經歷了幾十年以上的經驗積累。無論在機構內部管理還是在項目執(zhí)行方面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在當前對華捐助收入持續(xù)減少的情況下,這些國際公益機構的工作重心也越來越多地從直接資助項目向支持國內公益伙伴的能力提升方面轉變。在這種有利的環(huán)境下,國內公益組織應充分認清自己的不足,具備虛心向別人學習的胸懷和氣魄,積極與國際公益組織合作,并在合作中提升自己。與此同時,國內公益組織應該敞開胸懷,接納在國際公益組織積累了豐富經驗的公益人士,借助這些力量提升自己的內部管理和項目實施水平。
此外,目前已經有不少國內基金會和支持型公益組織專注于公益組織的能力建設。這些機構中不少已經能夠提供與國際接軌的培訓與支持。因此,無論在培訓經費還是在培訓機構方面都有不少選擇。國內公益組織只要認識到自身能力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積極主動的去爭取,機會還是很多的。
當然,提升自己的專業(yè)水平不僅僅是為了與國際接軌。即便不打算“走出去”的公益組織,為了自身的生存與發(fā)展,也需要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和專業(yè)能力。否則將被時代所淘汰。另外,在能力提升過程中應避免兩種極端。一是全部照搬,二是盲目排斥。無論哪一種極端都會導致不良后果。正確的做法應該學習和堅持其實質、原則、和理念。而具體實現(xiàn)這些實質、原則和理念的方式需要因地制宜。
2)中國公益組織需要積極參與國際公益事務
去年7月,中國扶貧基金會舉辦“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NGO減貧經驗分享沙龍”,國際發(fā)展部主任伍鵬主持并發(fā)言。(圖來源中國扶貧基金會官網)
在做的過程中學習永遠是最有效的。雖然初期表現(xiàn)可能不盡人意,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經驗的積累,只要善于總結和思考,一定會變得越來越強。
目前已經有一部分國內公益組織開啟了“走出去”的歷程,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在公益組織大軍中這些機構只能算是鳳毛麟角。中國公益組織參與國際公益事務的歷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那么,中國公益組織如何才能有效參與國際公益事務呢?筆者認為至少有以下幾種方式:
(1)積極參加國際公益活動,并利用這些平臺發(fā)出自己的聲音;
(2)積極爭取機會和資源“走出去”,將中國的愛心傳遞給其它貧困國家的弱勢群體。
(3)大力開展有關公益研究,并將研究成果在國際公益平臺上展示和分享等。
當然,對于公益機構而言,參與國際公益事務不光是能力問題,還需要資源和政策環(huán)境的配套。
簡言之,公益組織是提升中國國際軟實力的重要力量。但公益組織在能夠有效參與國際公益事務前,需要具備良好的政策環(huán)境、資源配套、和較高業(yè)務水平。而這些條件的造就,需要政府、企業(yè)、和公益界的共同努力。
作者:劉忠亮